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学习偶感

人生不可回首。遥想当年春衫薄,那时,清华在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心里,如教徒心中的圣地,遥不可及;又如一个幻境,万分渴望。然时光匆匆,30余年后,已步入天命之年的我,步入这座仰慕已久的殿堂。心里在悸动之余,又增添了一丝好奇,感到了虚荣的丝丝满足,或是一种愿望得以实现,一种心境得到平复。在惊叹之余,有颇多感概,心底那浓浓的渴望,伴随着学习的收获,净化而升华,彷佛向“涅槃”又靠近了一小步。

坐在校园中稍硬的座位上,聆听教诲,引发的是一种深思、或是一种反思、更多的是一种沉淀,在反反复复的思考中又隐含着不足以道的寻觅,寻觅什么?经济、社会、人文,还是对工作实践的再次审视、回味,或许都有吧。特别是在《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一课后,觉得更是对生活态度、工作态度的一种回味,知味难返、知味而思,所以几点不成熟的体会,或有许多不适之处,当辩别评价。

“国学”有很多种解释,章炳麟(太炎)起初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由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那么,可以把“中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

一、国学学习与传承,责任为先

国学在于学习、在于传承,是融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时段、每一种思维中。在记忆的深层次中,仍然荡漾着国学中那种大道无形、大爱无疆的深邃与传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振聩呐喊,林文忠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箴言,仍荡漾的耳畔。有的人说,活得太匆忙,来不及感受,距离我们太远了,一个处于基层的小人物,没有必要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大气磅礴的认识与境界,更无需有如万兵之帅,心系千家的忧患意识,那便是忘却了中国文化,或者说忘却了国学精髓之论。教材中首篇就是《礼记·大学》,最著名的句段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核心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参透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与目的,但从日常生活中,更应该不忘或者遵循的告诫《三国志》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诸葛亮《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凡事都是从小而起,从小而兴,积善成德。不崇尚空谈,不崇尚好大喜功、纸上谈兵,而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就是责任,也是千年传承的国学精华。龙生九子,各负不同,翱翔九天与伏地而行都是各自的责任。文化传承不仅是知识的流传,而是人伦与家国责任的沿袭,都有一种责任意识。有责任,事能成、业能成。

二、国学学习与传承,广博为鉴

不知从何时起,不知从何时兴,我们之间打招呼问好的形式变了,不再说“吃了吗”、“去哪儿呀”,而改成“HELLO”、“嗨”、“OK”等等,从口头变化的初起,而成为带有洋味的时尚,最简单的衣饰品牌、出售的食品、居住的小区,都冠上了舶来的名词,彷佛不带有一点洋味,就没有品味、没有现代感。更有无数的年轻一代,“开元盛世”不知在什么时代,唐三彩都成了皇家的陈设器等等,也不知道“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只知道“魔兽世界”,不能说是一种教育与国学传承的悲哀,或是一种无奈,只能说是一种遗失,一种文化的流逝。不用说那些浩瀚的经史子集,还是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就是较为简单的历史典故,或是曾为人广为传诵的唐诗宋词,都仿佛被丢弃在时代的身后,偶尔在聊天中谈到一些对历史与文化的“妄评”,或是对历史的描述,竟然被电视剧中臆造所替代。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无论是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还是经典著作,作为知识都可以忘记,忘记了不要紧,也是常情,但不可以丝毫不知,必须晓其大意。忘记了可以找出出处,可以再学习,再领悟。《论语》中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常习之,不仅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到感悟,如顿悟中觉醒,起到常常检讨自己的作用。如读书一样,常读常新、常有所感、常有所悟,悟而能生智,智而能落于实地,使自己的思维常新,认识事物不断深入,这就是智慧。智慧不只是学问与文化的单纯积累,更是在实践中的指南,也是为人处事的根基。

三、国学学习与传承,求真求实

国学之广浩,繁而杂。诸多典籍多繁体、古文,对于年轻来说略显生涩、难懂,不如看漫画、白译本、动画和电影过瘾。然确为千百年来经过华夏大地上,千万龙的传人的千锤百炼的结晶,或间杂陈,当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视之。国学广浩难以形容,含多学科、多门类、多家数。寻适己而学,己好而学之。道家之五千真言,佛家之万千偈语,法家之律例等等不胜枚举,真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真谛在于选择性的学习,自在的领悟。也如生活中,看绘画,都能看出它的美感,而从中看出深意的才是领悟,才能为自己所用,唐代张彦远对绘画功能的评价是“成教化,助人伦”,此为绘画流行至今的真谛,不可仅以好看而视之。认识事物皆有品序、有过程。如现代人多谈收藏,对古陶瓷的品鉴次序则是“辩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评价值是最后,而不是排在第一。再如许多人听过印帝田黄,殊不知对其判断的标准与评价是什么,田黄有六德“温、润、细、结、凝、腻”,而不是黄色的石头,产于福建就是田黄。书法亦有“神、妙、能”的品序。国学繁杂,选而修之,文字基础的基础,特别是年轻人,应对“繁体字”适而学之,不可视为无物,方显中国文字从“象形”到实用的创始之要,电脑再省事,也不可忘了文字的书写与含义。现在许多人都在学书法,知道“颜、欧、柳、赵”四大家,遂发奋超越前人,学之前大有成为一代宗师之志,然急于求成,孰不知你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认识到,能够拿起具有中国特殊文化内涵的毛笔,能工整的写出来,你已经比别人迈出了惊人的一步、高了很多,时而习之,不可间断,则大器可成,自然离自成一家不远。一时心热,器具俱佳,三日之后,另学他体、另选他艺,则事事俱废。所以说求真、求实,无论做何事,都贵在坚持,在实践中坚持。时下多人好茶,爱好而已。更多人谈“禅茶一味”,然不知禅之境,茶之味,一味求玄幻,求高深,更不知陆羽是何人,所著作品,便俨然茶艺大师。当棒喝其人,生津、消渴才是第一,否则虽茶器精妙,茶随四季而选,亦不知其甘苦。

学为所用。学而不用,即为腐儒,或为狂生。学以为用,从细微处着手,才能体现出千古传承的学问在现实条件下的应用。尊重实际、尊重客观,与时俱进,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应固守学问,固守于一个大概念中,更不应将意识固守在一个固定的思维中,吐故纳新,形成历史、文化沿袭与创新,也就是从骨子里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文化品位、文化诉求,则陋习少矣。学习不可间断,致用于求真、务实,不诉求与大道理、大理论,而应筑基于国学与文化传承的细节处不断生根,这就是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人,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必然是近视的,必然没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如资源一样,用尽则枯。

 

(签发人:陈涛 核稿人:刘颖 撰稿人:钟成顺)

 

附件
相关文档
辽宁省鞍山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