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自今,书籍历经了龟甲、竹简到版书,留下了无数的典籍。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无数的读书人、无数的传承者,使知识、智慧得以流传。
每个人都有很多爱好,读书也是一种爱好。读书,现在更多的说法叫“阅读”,我理解是在过去实体书的基础上,多了网媒、电子书等等,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了。
在我们工作以后,读书除了增长所需要的新知识以外,更多的增长见识,人不能行千里路,但是都希望能读万卷书。每一个年龄时段,随着时光流逝,想看的、了解的也不同,读书要读自己觉得“适合”自己的书。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佛学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也是读书历经的境界吧。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偶尔会出现迷茫的时候,都需要经常思考,经常反思,经常修正。在生命的进程中,能看到自己、看到别人的过去,然而谁都看不到、想不到自己的未来,未来是谁也没有走过的,只能依靠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去走。那么思考与感悟如何而来?总结起来,觉得更多的是靠广泛的读书。许多人说要读好书,我则认为,书不分高低贵贱,看自己要从中吸取什么、得到什么、领悟什么。
不记得在哪儿看过这样两句话“腹空则无蕴酿,目空则无识见”。蕴酿、识见从哪儿来,一方面从生活的实践,一方面更多的是从书中来,在生活中印证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维,独特的见识,有什么用途那,你的辨识能力会增强。
我们在读书时,融合进去之后,享受那种无可言喻的境界,可能是心里宁静、浮想联翩;也可以是一种向往、一种对比、一种悔怨。无论哪一种心绪,都是一种感悟。
书分精读和泛读。去年在描述故宫修复专家“匠人精神”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择一事,终一生”,有的人一本书,读了无数次,感悟了无数;有的人博览群书,什么都知道一些。多数人属于后者,所以问到我们什么,或能知道,但做不到什么句子都能背下来。许多人喜欢背诵下来,特别好,然而,更多是要“悟”,就是“入心”,每个人生长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学识水平不同、对待事物看法不同,那么如何能做到符合大势,相互包容,不出毛病,那就是学以致用,不能管中窥豹。比如你看到明代一代大儒王守仁(阳明先生)提倡的心学,就是“知行合一”,更关键的是“知善立行”。
读书,不应是“时尚”的名词,而应是永恒的“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