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 >> 正文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能源统计工作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伴生了突出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并把节约资源能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能源统计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制定节能政策措施,检验实施效果,量化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国家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抓手的情况下,客观、准确、及时的提供能源统计信息,建立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能源统计工作,推动能源统计工作逐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数据监测、指标考核和基础工作建设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我市当前能源统计工作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深化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我市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现状

十一五以来,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要求,国家统计局从2006年开始完善能源统计工作制度,初步搭建起以能源数据监测体系为基础,能源指标考核体系为目标,能源基础工作体系为保障的能源统计工作框架。

(一)贯穿经济运行全程的能源统计数据监测体系

当前的能源数据监测体系可分为能源生产、消费和流转三大板块。(见附表)

 

体系名称

统计范畴

表号

表名

能源生产统计

工业企业

205-2表

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

205-6表

能源生产、销售与库存

能源消费统计

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统计

P303-1表

能源平衡表(实物量)

P406表

地区能源消费与单位GDP能耗

P407表

全社会用电量情况

工业企业

205-1表

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

205-2表

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

205-3表

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

205-4表

工业企业用水情况

非工业企业

205-5表

非工业重点耗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

P109表

交通运输企业主要能源消费与库存

能源流转统计

工业企业

LP301表

工业企业主要能源产品销售情况

LP302表

工业企业主要能源地区流向情况

205-7表

煤炭销售去向

205-8表

能源产品订货

205-7表

煤炭销售去向

从能源生产体系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能源产品产量的统计,统计煤炭、焦炭、石油、燃气和电力五大类共32个能源品种的产品产量。二是能源产出效率的统计,即能源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受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市目前仅有焦炭、石油制品、煤气、电力和热力五个能源品种及产出效率的统计。

从能源消费体系看:可概括为是以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中心,以工业能源统计为主导,以其他产业为补充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也是整个能源统计监测体系的主体和重点。我市目前已开展以平衡表和季度核算为渠道的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测算;以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品能耗和水消费量为渠道的工业能源统计;以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量;非工业重点耗能企业能耗量为渠道的其他产业能耗统计。

从能源流转体系看:目前主要开展了规模以上工业的能源产品销售情况和地区流向情况统计,预计明年还将开展批发零售企业的能源商品销售情况统计。我市目前主要统计煤炭、焦炭和石油制品的流转情况。

(二)以单位GDP能耗为核心的能源指标考核体系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简称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它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同时反映各项节能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起到检验节能降耗成效的作用。单位GDP能耗值越大,则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越大,说明节能降耗成效越显著。目前,从国家到省及各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单位GDP能耗的统计核算和考核制度,并从十一五开始正式实施。具体核算办法是一方面通过填报综合能源平衡表统计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进而测算出单位GDP能耗的指标值。另一方面,以单位GDP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作为单位GDP能耗的支撑指标和评价指标,对该指标的科学性进行评估。我市按照国家、省的总体部署,从十一五开始正式开始单位GDP能耗的测算和考核工作,并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目前,十二五的节能减排考核指标测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并且前三年的指标任务已顺利完成。

(三)涵盖市、县、镇(街)、企四级的直线式工作体系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能源统计工作体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陋到全的历程,已初步搭建起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能源统计工作力量逐步加强,目前,我市统计局有专门的能源统计业务部门,十个县区局和开发区均配备了专门的能源统计工作人员,镇(街)与企业保证做到有人员承接能源统计业务,一些重点耗能企业还设立了专岗专人从事能源统计工作。二是各类工作制度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对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度,能源统计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参考、年报与定期报表统计制度,能源统计知识汇编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从制度建设上为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保障。三是统计资料逐步完备,实现了市级数据进年鉴、区级资料进台账,企业资料有凭证,使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实现有的放矢,我市已经初步搭建起市、县、镇(街)、企一条龙的直线式工作体系。

二、当前能源统计工作中的几大矛盾

近年来,我市能源统计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数据保障,但在统计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直接影响到能源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客观性,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一)社会各界对能源统计数据的需求与能源统计数据缺口大的矛盾

伴随着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的日益提升,社会各界对能源统计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受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一时难以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数据缺口仍然很大。一是统计领域局限在狭义能源范畴。广义的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但当前的统计指标还局限在煤、油、电等狭义的能源领域的统计,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资源的消耗情况以及与能源消耗高度相关的环境与气候的统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参考数据较少,有待拓展。二是统计口径不够完整。全社会能源统计由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居民消费五部分构成。但当前这五大产业均未建立全行业的调查体系,其中,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相对较好,建立了规模以上企业的能源消费统计制度,但规模以下企业统计渠道还未建立;其他产业特别是农业、建筑业、扣除交通运输业的服务业、居民消费四个领域的能源消耗总量要完全依赖相关数据评估,大大影响了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三是统计指标不够完备。目前仅有煤、电、油等主要能源品种的统计,而与能源消耗息息相关的生产工艺情况、技术装备情况、节能改造投入等与节能减排工作高度相关的数据处于空白,离社会各界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与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的矛盾

一是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整。目前的考核体系中每年仅对单位GDP能耗等能源强度指标进行考核,这种考核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节能降排的目标,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强度上升势头,但存在“回弹效应”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能源强度是相对值,差别化的同时做大分子(能源消费量)和分母(GDP),若GDP增速快于能源消费量增速,就能实现强度下降目标,对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和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作用力不强,粗放型发展与敞口式消费依然。二是考核地区纵深不够。由于现行统计制度能源平衡表仅测算到地市一级,大多数区、县能源统计人员缺乏编制能源平衡表的经验,无法有效测算本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因此当前对区、县级单位GDP能耗这一节能降耗指标的考核未能有效推进,有名无实。三是考核指标发布较为滞后。降低单位GDP能耗的目标任务下来后,各级政府部门都希望能尽快掌握单位GDP能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但由于受能源统计资料收集方法、计算方法、审核方法和单位GDP能耗公布制度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国家统计局实行地区生产总值下算一级之后,数据对外发布的时间更加滞后。当前各地区普遍面临着政府领导及时掌握能源消费变化情况与能源统计时效性滞后的矛盾。

(三)能源统计任务要求不断提高与能源统计力量较为薄弱的矛盾

当前能源统计工作形势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能源统计任务逐步加重。近年来,国家、省统计局为完善能源统计制度方法,开始逐年大力推进能源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增加了能源生产月报,非工业重点耗能企业季报、交通运输业能源年报,明年还将增加能源销售企业月报,能源报表上报频率提高,统计报表、统计指标数量不断增多,能源统计工作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能源统计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有些能源报表如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专业性很强,填报与审核的难度很大。与此同时,伴随着节能减排工作重视度不断加强,对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能耗数据审核查询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要求统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与责任感,但当前各级部门统计人员的力量较为薄弱,配备并未及时到位,特别是基层统计部门压力更大,我市十个县市区仅有3个配备专职能源统计人员,多数是由工业统计或贸易统计兼任,镇街及企业能源统计人员素质不高且更换频繁,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能源统计人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能源统计力量不能适应不断增加的能源统计任务的需求,能源统计工作人手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改进和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能源统计制度,弥补能源统计数据缺口

1.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制度,获取资源、环境、气候等数据

充分发挥我市能源统计联合体的作用,将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纳入联合体,并将联合体成员数据资料与统计局数据联合,建立能源统计数据共享平台,共同打造完备的能源统计数据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建立专项调查制度,使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更为完善

可利用现有的统计渠道开展专门的统计调查,如生产设备数据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设备调查;针对各生产工序能耗数据开展能源消费分解逆推专项统计调查;针对节能改造资金数据开展节能改造资金流向调查等,弥补能源统计指标缺口,打造完备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3.建立全口径能源统计调查制度,拓宽能源统计调查渠道

针对全社会能源消费包含的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居民消费五大部分,建立以全面调查三上企业为主体,抽样调查线下单位为补充,入户调查居民消费为试点的全社会全口径调查体系。

首先,完善一套表调查制度,弥补三上企业能源数据缺口。三上企业是各产业能源消费主体,掌握了该部分的数据,也就掌握了各产业能源消费的总体态势。可充分利用现有三上企业完备的一套表统计调查渠道,在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增加能源统计报表内容,获取三上企业能源消费指标数据。

其次,建立抽样调查体系,弥补线下企业能源数据缺口。对三上企业以外的线下数据缺口,可采用抽样调查办法完善能源统计数据库。各产业具体办法可参考为,农业以养殖户、种植户和合作社作为抽样单位,养殖户测算出单位畜禽能耗、大棚种植户测算出单位产量能耗,合作社测算出单位面积油耗,再参考农业种植物面积、产量、畜禽饲养量等相关数据推算出农业总体能耗。工业和服务业可利用鞍山调查局已有的抽样企业调查名录和渠道,增加能源消费指标,然后测算单位产值能耗推算总体能耗数据;交通运输业目前已有一个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费抽样调查制度,但由于抽样调查的车辆划型标准与全部机动车辆统计表的划分标准不对接,无法推算全部能耗,为此应在以后的制度中将抽样调查车型调整或予以补充与机动车统计表的划型标准一致,从而推算交通运输业全行业数据。

最后,应用入户调查体系,完善居民消费数据缺口。对城镇居民居民消费,由于城市居民能源消费基本为电、燃气和热力(车辆耗油统一统计在交通运输业中),可编制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将电业局、煤气公司、热力总公司作为报表填报单位,测算城镇居民能源消费总量;对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可利用现有调查队的入户调查体系,增加能源消耗指标,进而根据家庭和人口总户数予以推算。

(二)完善指标考核体系,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一是开展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建立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双管齐下的能源考核体系。单一的以单位GDP为核心的敞口式能源消费考核体系已引发严重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为此,建议建立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主要指标,以煤炭消费量、新能源消费比例为扶住目标的能源指标考核体系,变“单控”为“双控”和多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二是推进能源统计制度改革,将考核地区延伸到县区级。一方面做到有数可依,研究制定县区级综合能源平衡表测算制度,实时测算各区县的能源消费总量,使区县级能源指标考核有数可依。另一方面做到有据可考,建立总体目标分解办法,将总体指标合理分解落实到地区和行业,使目标完成与区县级政府政绩有效挂钩。三是推进统计制度改革,改变指标的滞后性问题。一方面通过制度改革,如提前测算能源消费总量指标报表的上报时点,完善综合能源平衡测算体系来提高数据测算的高效性与及时性;另一方面可试着按照总的控制目标,在区县和企业推动建立能源消费许可证制度,将消费调控变事后调整为预先控制,及时掌握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情况,解决能源数据的滞后性问题。

(三)加强能源统计力量,为能源统计数据质量提供组织机构和人力保障

第三次经济普查的经验告诉我们,能源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基层基础数据的质量,因此抓好基层队伍建设,尤其是抓好县、乡和企业的能源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落实,是各项能源统计工作顺利实施和能源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以制度为保障实行岗位负责制,要出台相关文件,强制各级部门加强能源统计力量。在区县一级要有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和专职人员,在镇街和企业要有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在重点耗能企业要有专业人员专职专岗,并将此作为年终节能减排工作考核的一项评分内容;另一方面要提高能源统计人员业务素质。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出台相关专业书籍指导外,可效仿医药、建筑、环境等领域经验,建立推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各级能源统计部门特别是企业对从事能源统计工作人员开展从业资格认证考试,持证上岗,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实现基层能源统计人员岗位从有人工作到专人负责到能人担当的跨越。

 

 

 

附件
相关文档
辽宁省鞍山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