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信息 >> 正文
 
 
加速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2013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农村新型工业化为引擎,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坚定不移地把推进“三化同步”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总路径,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构筑和完善全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整体架构,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一、现代化农业成果显著,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9%(按可比价计算),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克服春季低温多湿,粮食实现第四个高产年。由于2013年全市遭受春季低温多湿的天气影响,春耕工作受到延迟,面对不利的气候条件,全市上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抗春湿促春耕,充分抓住5月份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抢育、抢播、抢插,把粮食作物全部播在了丰产期,实现了一次播种保全苗。全年粮食产量实现28.1亿斤,比上年增产2亿斤,增产7.7%;粮食作物单产896斤/亩,比上年提高9.4%,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第四个高产年。

2.畜禽标准化养殖得到加强,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近年来,全市畜牧业生产不断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和标准化小区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逐年上升。2013年台安县鸭鹅饲养量达到2亿只,饲养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继“台安肉鸭”上年申报国家原产地标志成功后,今年又成功申报成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

畜牧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的提高,反映出全市畜牧业行业成熟度日渐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日渐增强,面对上半年猪周期和H7N9禽流感对畜牧业生产的双重冲击,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积极调整存栏、出栏结构比,成功扭转了畜牧业下行趋势,全年生猪饲养量369.0万头,比上年增长2.1%,其中:存栏量134.2万头,比上年增长5.9%;家禽饲养量为3.6亿只,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存栏量8446万只,比上年增长24.9%,存栏量的增长,说明养殖户对未来行情的看好。

但由于受到饲养成本的上升压力的影响,全市牛、羊饲养规模连年萎缩,牛饲养量44.5万头,比上年下降3.8%;羊饲养量99万只,比上年下降13.9%。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2013年,全市以建设“美丽鞍山”为目标,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1.83万亩,建设森林型村屯214个,植树4600万株。完成“小开荒”清退面积3.49万亩,退坡地还林面积4.91万亩,围栏封育里程1103公里,围封面积28.7万亩。深入开展“森林七进”工程,完成绿化小区58个,绿化企业57个,绿化公路76条,绿化河流16条,绿化水库40个,绿化园区11个。

4.加快健康渔业养殖基地建设,精品渔业快速发展。全市渔业健康养殖面积达8万亩;精品鱼放养面积7500亩,稻田渔业面积达到4万亩;流水养殖面积5万平方米。台安县和海城市共繁育鲢、鳙、鲤、鲫、草鱼等常规品种鱼苗3亿尾,培育鱼种5050吨;岫岩县封沟450条,投放林蛙卵70万团。水产品总产量实现6.5万吨,比上年增长5.5%,其中:精品鱼产量实现1.1万吨,比上年增长22%。

二、进一步构筑农业现代化基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2013年,全市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到位,共计发放粮食综合直补资金2.87亿元,良种补贴资金3452万元,积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民投放春耕备耕资金5.9亿元,确保春耕备耕资金充裕,春播物资充足。同时,全市共完成大田作物农业保险面积达到260万亩,占全市大田作物播种面积82%,超额完成省考核指标。认真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在4个涉农县(市)区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30个,其中,海城市18个、台安县8个、岫岩县3个、千山区1个,并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居民饮水工程。2013年,全市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7.56亿元,完成农建土石方3205立方米,新建小型水源工程94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投资1640万元,全面完成32项河道水毁修复工程,修复长度共计20公里。先后完成23个乡镇102处饮水工程修复任务,修复水毁水库工程6项,恢复4.2万人供水;通自来水村达到776个,比上年增加5个,自来水受益村占全部行政村比重已达93.3%。

3.农机总量不断增长,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201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全年共争取上级资金6060万元,推广各类农业机械10120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水稻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获水平均达到8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总量达到117个,比上年新增7个,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95万亩,作业总收入7500万元,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4.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2013年,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创建全市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全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25个,依法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2040个,成员达到11余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3%;带动农户1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农业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由原来简单的生产联合向产加销一体化联合经营转变,由单一要素合作向劳动、技术、资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转变。

5.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到288家,工业总产值实现5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企业利润总额29.8亿元,比上年增长9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013年的2.1:1,农产品加工业对全市农业生产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尤其是肉禽加工企业在H7N9禽流感爆发时,充分发挥出龙头企业示范效应,积极按订单履行合同收购,将农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确保了全市肉禽养殖业的快速恢复。

6.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省“双认证”考核,成为继沈阳市之后全省第二个通过“双认证”的市级监测机构,农产品安全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已认定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面积340.8万亩,占全市耕地、果园总面积的78%,“三品”认证累计达394个,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加入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加快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从业人员96.8万人,比上年增长0.7%,从业人员结构比由2012年的49.4:25.8:24.8变为2013年的48.4:26.6:25.0。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此,进一步加快推进海西新城、八角台新城、玉都新城、腾鳌新城、析木新城、牛庄新市镇建设力度至关重要,这样就会积极有效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加大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位产出。自2006年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310万亩以上,为近年粮食产量创出历史高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粮食单产的变化,因此,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组织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改良土壤成分构成,科学引领粮食生产,全面提高粮食单位产出。

3.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法制化建设。2014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1号文件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体部署,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活力。截至2013年末,全市参与耕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41.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2.7%。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私自流转土地意愿较强,不愿通过土地流转中心签订正规的合同,造成土地流转双方的土地经营权益无法保障,也无法行使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融资,所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法制化建设,合法确认土地经营权益,使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释放出新活力。

4.加强畜牧业园区规模化建设,提高畜牧业环境承载力。我国首部农业农村环保行政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已开始实施,致力于解决畜禽养殖规模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义务不明确、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不完善的突出问题。《条例》的出台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又一最新成果,也对畜牧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以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为抓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合理确定全市畜牧业养殖规模与生产布局,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做好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抓住农产品加工业黄金发展期,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食品消费模式正在逐年改变,极大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万亿,2012年则改写为15万亿,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整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还是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再加工程度较低,产品的品牌效应偏弱,这表明,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加快产业化升级改造,抓住农产品加工业黄金发展期,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附件
相关文档
辽宁省鞍山市统计局